1870年,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庭;1895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1900年,长期在维也纳求学、行医的弗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阿德勒读后颇为心折,由此成为弗洛伊德的好友和学生,并加入了他所在的精神分析协会,开始研究心理学。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关于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赢得了学术声誉。
阿德勒在研究中发现,弗洛伊德的某些心理学理论有失偏颇。例如,有些母亲对孩子过于关注,希望孩子依赖自己,厌恶外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对与自己争夺母亲注意力者,也满怀敌意。在孩子看来,母亲仅属于自己一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孩子不愿意母亲关怀他人。弗洛伊德学派将这种情形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孩子恋母,想跟母亲结婚;仇视父亲,甚至想杀之。阿德勒则认为,弗洛伊德学派的这一理论缺乏对孩子身心发育的全面了解。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孩子想让母亲将注意力集于自己一身,只是想彻底掌控并奴役母亲;只有少数有该情结的孩子会想和母亲结婚,也仅是因为他认为只有母亲能顺从自己。有该情结的孩子是被母亲惯坏了,难以独立,且难与他人合作,但与性无关。
因与弗洛伊德在学术观点上的分歧不断加深,阿德勒与其决裂。1911年,阿德勒创办了自己的研究机构和刊物,致力于发展和完善自创的个体心理学学派。
阿德勒将精神分析从生物学定向的本我心理学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摒弃了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潜意识理论,把研究着眼点转向社会文化环境和外在因素,他强调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对于社会的兴衰和人类的进化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一个人若要战胜自己的恐慌,就必须在自身与全人类的命运间建立关联;一个人要想坦然生活下去,就必须明白自己是全人类的一分子。
为了帮助非心理学专业的大众通过个体心理学基本原理,深入了解人性,1918年,阿德勒出版了《洞察人性》(《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一书。
本书分为“人的行为”和“性格科学”两部分,详细阐述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论述了在处理个人和世界的关系、个人和伙伴的关系、个人的生活模式等日常关系时,如何运用这些基本原理。通过将该心理学理论与真实案例分析相结合,阿德勒对人的性格和行为进行剖析,强调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感,也阐述了个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形成其性格的过程中的作用。
在本书中,阿德勒以一个8岁女孩的病例,解析“嫉恨”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严重影响。
在爱情以及其它关系中,由于受到忽略或歧视,嫉恨这一性格特征经常显现。
有一个女孩,体质欠佳,反应慢,做事能力差。她的生活舒适,家人对其没有要求。在她6岁时,妹妹出生了,她的心灵产生巨变,非常嫉恨妹妹,对其残酷折磨。父母对此难以理解,开始对其严格要求,并要惩罚她。不久,人们在她家附近的河里,发现一具幼女尸体;其后又发现一具;在她把第三个幼女扔进河里时,被抓获。
阿德勒认为,由于女孩父母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幼女身上,该女孩感到原来享有的父母的爱被剥夺,自己在家里的地位下降,由此产生嫉恨。她把对妹妹的嫉恨转移到与妹妹年龄相仿的女童身上,杀死她们发泄嫉恨。她并不仇视与妹妹年龄相仿的男童。
本书的首要目的是阐明个人的错误行为如何破坏社会与公共生活的和谐;其次是教导个人怎样认清自身错误;再次是为个人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指引。
阿德勒强调,如果在生活模式上犯错,常会直接威胁生活幸福度。他希望本书能使人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让自己与他人、社会和谐相处;帮助行为模式无法获得幸福的人纠正其人生观,使其更能适应社会,不再以逃避的态度对待自己应该做的所有事情。他认为人们都有追求、有向上的愿望,个体心理学应帮助人们看到未来生活的美好,对未来和自己充满信心。
本书是研究人性的经典著作,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徐璐撰稿
《洞察人性》 上海三联书店 2016年8月 第1版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对个体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现代自我心理学有开创性研究,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曾师从弗洛伊德。著有《超越自卑》、《个体心理学的实践和理论》、《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和《生活的科学》等。
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 人类的行为
第一章 心灵
第二章 心灵活动的社会性
第三章 儿童和社会
第四章 人所生活的世界
第五章 自卑感及对认同的追逐
第六章 人生准备
第七章 性别
第八章 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 性格科学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攻击性性格特征
第三章 非攻击性性格特征
第四章 其他性格表现方式
第五章 感情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