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赢贵宾会3003am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我的经管之路——记MBA1996级李忠

2008-07-09
阅读:

李忠,MBA1996级,现任上海强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

在上海参加长三角地区经济论坛的前一天,笔者终于在下榻的宾馆见到了李忠校友,他文质彬彬,显得亲切自然,于是,交谈成了一种无拘无束的闲聊。话题便从择业观与价值观开始,说到现在有一种现象,即有一些毕业生步入社会几年后,在努力适应企业环境的同时,往往慢慢被其旧有文化、落后习惯和制度同化了,变得“人浮于事”,没能积极地影响企业,却被企业消极因素影响了。李忠笑着说,有这种可能性,但不会是百分之百。因为学生刚毕业,还年轻,有危机感,会慎重考虑十年、二十年以后是否还能在这个社会上具备竞争力并发展下去这样的问题;此外,他们也并非没有见到过这种现行的东西,因此,在面对这种落后的、竞争力不强的机制时,只要不是非常懒惰的人,完全被同化的概率就不大。

到清华读书

1996年,适逢MBA教育刚刚起步,方兴未艾。作为东风汽车公司的一名年轻员工,26岁的李忠参加了全国第一批统考,顺利地考上了清华经管学院。对于为什么会想起报考清华MBA,他现在的回答简单明了:一是东风汽车公司的高层领导差不多都是清华出身,渊源很深;二是自己一直想到北京上最好的学校,清华是不二的选择。谈到在清华的学习经历,他颇有感触,对于自己有勇气和动力重新出来读书感到满足、自豪,而对于学习强度、压力之大却感到措手不及,毫无心理准备。不过,他认为这很值得,“毕竟锻炼承受力,有利于适应企业管理中遇到的多种压力,会使人变得十分坚强……,也许这就是一种巨大的收获吧。”李忠还喜欢参加多种活动,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比如参加学校运动会、社会活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经常参加研究生会的活动并成为了研究生会的副主席。“当年,MBA学生人数比例很大,做研究生会的工作,十分有助于提高管理与组织能力,这不也是一种收获吗?”他笑道,然而很快又不无遗憾的补充说,“……还是应该多参与一些活动,还应该与老师们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更多去认识一些同学,这样会更有助于自己的成长进步。不过,离开北京后,同学之间联系虽少,但感情一直很好,大家都很珍惜这份友情。”

经管之梦

如果回顾一下李忠所走过的道路,就知道“经管”这两个字在他心中占有多重的份量了,也就知道报考清华正是实现他经管之梦的开始。

其实,早在报考清华MBA之前,李忠已有5年的工作经历。1990年,他从上海交大应用物理专业毕业,那时由于他在“大三”时就读了技术经济专业,因此在毕业时就获得了双学位。在当年仍然十分推崇理科的时代,他已开始考虑如何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为实现自己心中的经管理想而做精心的准备和铺垫了。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东风汽车集团公司(当时还是第二汽车制造厂)。肩负着当年大学生常有的社会责任感,他只身来到了湖北,进入了这个特大型的国企。最初的工作显得很具体,负责制造业劳动工时的安排,如“泰勒制”中规定的动作分解,业务操作中的时间控制,流水线作业中的均衡问题等,这些都属于泰勒方式中的一种技术手段、流程之类。相对于这种微观管理,李忠的兴趣更偏重于宏观,即经济管理方面,这是他长久以来的梦想。

机会也不期而至。当年东风有幸成为继轻骑等19家发行H股企业之后第二批获准赴香港上市的20家企业之一,公司专门由集团副总牵头成立了一个负责机构称作“股改办”,人手由各部门抽调,共20多人,全部精兵强将。经人推荐,李忠就成为这些骨干中的一员。当年的主承销商是J·P·摩根,会计师事务所是毕马威,全都赫赫有名。他在综合组里参与重组方案的制定,与承销商沟通,准备上市所须的各种文件,等等。介绍到这里,他不无感慨地说:“在一个老国企中能有机会介入一种新的企业制度,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企业管理模式,是非常具有挑战性也是非常开心的事。如果那时股改成功的话,就会在香港设立一个机构,自己就会有一个不错的发展平台,……”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东风的股改方案没有做成功,1995—1996年海外上市工作就停止了。

命运看似捉弄人,然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一种激励,会带来深刻的反省与思索,孕育出新的动力,去实现美好的梦想。通过这次与海外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接触,李忠深感企业、自身都需要提升,而个人提升最好的办法就是再去读书。于是,他选择了清华经管,希望有一天能以自己的学识影响企业,从长远看,在理念、团队工作方式等方面缩短与海外机构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自己的经管之梦。

风险投资

1999年,在清华读了三年MBA的李忠,再一次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面临新的职业选择。当时,他的挂靠关系还在东风汽车集团,感觉十分矛盾:一方面,东风这样一个庞大企业的生产作业、协调组织、公司的组织架构都十分严密,其运作模式对于自身是一种难得的经验积累,是在一家小型公司所无法获取并用体验得到的,所以心里十分感念东风多年的培养;但另一方面,它作为国内一家老国企,对于个人的发展机会来说,还是相对少一些。当时公司老总还是希望自己回去效力,这种矛盾和压力更重了。时逢1999年高科技与风险投资大行其道,最终,离职成为了一种看似必然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的职业选择往往离不开时代的背景。从东风离职后,李忠并未立即离开清华校园,他转向高科技企业,争取做与投资管理有关的工作。最后的方向确定为技术创新,与吴贵生老师一道踏踏实实地做科技创新,努力去开拓一个新的领域。当时技术创新还处于前沿,吴贵生老师负责的机构现在称为“清华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不久,华为公司招聘,他去深圳工作了一年左右时间,考虑到其对技术背景要求甚高,又与自己心中经济管理梦想差距较大,还有一些家庭因素,因此,2000年便返回了上海。

回上海后,李忠很快以投资经理人的身份进入一家上海的风险投资机构。在这家公司工作时,他做了两件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事。一件是作为风险投资,他发现并投资了一家非常出色的企业叫做 “迈瑞电子”,也是清华校友创办的企业,主营医疗电子设备等,堪称国内翘楚,2006年9月在纽交所上市,市值30亿美元。而当时投资时,估算它的市值仅4~5亿元人民币。“我们是第二轮进行投资的,它原先想在香港上市后来要到国内上市,介入时股价才5.7元,去年在美国的发行价达100美元,利润巨大……”这次风险投资的成功证明了李忠具备很强的资产评估能力和敏锐的财务眼光。另一件就是随同这家风险投资公司进入了强生控股集团。

走向实业

李忠原来所在的这家风险投资机构在国内的股权投资包括买壳、参股、收购等,其中一项就是针对强生控股的。

谈到这里,李忠特别强调说,在以管理层介入方式进入强生时,本意是想以改造国企的姿态进入的。强生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中国最早从事出租车业的民族企业,它的成立可追溯到1919年,上海一个名叫周祥生的人在上海本地靠投资黄包车起家,一家十足的老字号企业。解放后,公私合营,成为上海市一家行业性的出租汽车公司。改制时,是所谓国有资产托管经营单位,成为上海四五十家国有集团之一,规模虽小但效益不错。当时公司管理层颇有创意,想到借公司化改组之机,把企业的改革再向前推进一步,另外,还想做一个“国退民进”的试点。虽然公司是在1995年就已分拆上市了,却仅有很小的出租车这一块业务,可以说管理层对集团的改组是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的,而且与外来民营资本相结合本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倘若一切顺利,很可能也就完成了中国最早的管理层收购,也就完成企业民营化了。尽管强生管理层希望引入外部压力与动力,发挥“鲶鱼效应”,借此提高管理效率和资产价值,主观愿望很好,然而却对外来并购者的介入动机缺乏前瞻性的研究与系统性的分析,缺少足够的应对措施,显得过于理想化了。

尽管李忠原来所在的风投公司在资本运作方面堪称“长袖善舞”,然而,资本逐利性使其更注重短期利益,这与强生集团立足事业、谋划长远效益、追求实业报国的思想却相去甚远。想法不同,利益冲突自然不可避免。由于理念差异和利益纷争,原公司基本上退出了收购案,但李忠却被强生集团留了下来,这也许可以称作是理念造就机缘吧,在命运的风云际会中,强者再次站了起来。不过,与其说是强生选择了李忠,倒不如说是李忠选择了强生,因为他恰好看中了强生谋划长远、创造一流的信念,这与他自己长期追求“完美经管”的理想目标不谋而合。进入强生集团之后不久,他就接到了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即对集团各下属单位或部门进行全面系统的资产财务核查,历时一年多,经过各种困难与艰辛,最终完成了核查任务,也锻炼了自身过硬的财务管理、成本分析方面的能力,更培养了扎实吃苦的作风……

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笔者与李忠之间的闲谈话语意兴渐浓,不知不觉中,日影西移,已近黄昏。凭窗远眺,依稀可见沪西一带,高楼广厦与蓬门筚户比邻错落,相映成趣,如诗如画,温馨可人。此时,笔者有一种愿望油然而生,希望李忠未来的事业、工作更上层楼,大展济物之志,也愿我们“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采访时间:2007年5月26日15:00—17:00

采访地点:上海,凯翔宾馆

采访及撰稿: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