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重的一名清华人
――记MBA1992级李瑞潮
李瑞潮,MBA1992级,现任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德阳与成都只有60公里的距离。2008年的1月,川府大地也飘起了雪花,人们说比往年更冷一些。而当我来到中国二重――这家中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来到李瑞潮整洁明亮的办公室,看到这位学长朴实、谦和的笑容,听到他娓娓道来的成长经历,我寒意全无,更多的是被清华人的执着、勤勉感染,为能有这样的学长而萌生了一种骄傲!
学以致用
1978年,李瑞潮考入东北重机学院。1982年毕业来到中国二重,不知不觉中,他在此已渡过了整整26个春秋。
刚刚毕业的李瑞潮在中国二重技术设计院做了五年技术工作,是科里一个设计组的组长。1987年,组织部门有一个干部培养计划,要安排一批大学生充实一线,到基层去,挑中了李瑞潮,他到一个车间做了副工段长,开始了企业管理的新岗位工作。
“我们当时都是服从组织分配,自己觉得下基层,多了解一下企业,也很好。”
时间不长,李瑞潮就被调到厂部办公室做秘书,工作了三年。从1990年开始担任生产调度处调度科副科长,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使他受益匪浅,认知能力有了大的提升。随着工作的提升,日益感到自己没有系统的管理知识,难以更好的完成任务。
1992年,那时大概就有五所学校招收MBA,清华是其中之一。李瑞潮毫不犹豫报了名,而且下决心“要读就读个好学校”,在经过了艰苦得努力后他考上了清华。在清华的学习让他感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李瑞潮是工科背景,原来在岗位上自学的管理知识不成系统,在清华的学习内容对他来说非常新鲜,课程安排很有体系,而且教学方式开放、自由,有些课以讨论为主,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还解决了不少同学们各自所在企业的现实问题。
“就读MBA期间,虽然课程压力大,但感觉知识的提高非常迅速,大量讲座和从专家那儿得到的很多一手信息,使我收获特别大,清华的学术氛围给了我很深的影响。”
1994年夏天,MBA的课程结束以后,在徐国华老师的推荐下,李瑞潮参加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现代企业制度研究项目,也就是后来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中明确的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16字50条。参加这个项目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项目组组长是时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的陈清泰教授,组中还有来自各个部委的专家以及香港大学的学者,小组在全国调研了解情况,通过讨论澄清了许多认识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些专家的讲解,以及针对相关专题的研究,把在清华所学的知识也连贯了起来。
李瑞潮在学校做的毕业论文是关于中国二重公司化治理的方案。1994年下半年,当他回到单位时,集团公司成立了一个有二十多人参加的改制工作组,集中研究公司发展的方向问题。
“公司考虑我既熟悉企业情况,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有一些了解,就安排我直接进了这个小组。工作与我的论文结合得非常好,无论是与大家讨论问题,还是具体到方案设计,都能得心应手,清华学到的知识支撑我把这些事情做好。我们的改制方案很快得到实施,所学知识在工作中得到了极大地应用。这个小组的很多同志现在都是我们集团公司的中高层干部。”
后来,李瑞潮在中国二重金属结构分厂当了三年厂长,分厂有五百多人,面临市场、产品开发、技术提升等问题。在这之前他只是做生产管理,没有接触到企业的全面管理,一旦坐到厂长这个岗位上,既生产又管理,刚开始还真有些紧张。
“谁到一个新的岗位都会有些紧张,紧张是个好事情,能督促我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我所在的分厂是一个利润中心,我就模拟独立法人来运作。三年的时间,就觉得比较轻松了,运作上能够游刃有余。做这个工作一是使我对企业运行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另一个是所学知识得以运用,更难得的是学会了组织一个班子去工作,并且在工作中相互促进,取得共同的进步。”
1997年,中国二重希望通过借壳的方式,尽快上市,解决资本金的问题。中国二重接收了当地一家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公司派李瑞潮协助公司领导负责上市公司的运作。进驻后,发现这个公司状况太差,上市时过度包装,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要处理。那时二重自身的状况也不是很好,不具备上市的条件,所以就放弃了,这个项目的原定目标没有实现。
“在上市公司做这三年,一直力图找到国有企业的出路,但反映出一些问题后,确实得不到解决,就只能退出了。但是在做这段工作的时间,我学的知识确实发挥了很多作用。上市公司的运作,包括财务、资产运作等等,以前没有做过的情况下,一接手就能把它做下来,还是得益于在清华的学习。我与证监会发行部的领导见面,没有什么特别的渠道,就靠我自己去跑。发行部的主任跟我谈了两个小时,我们请的券商代表也觉得不可思议,他怎么可能跟你谈两个小时呢?我就说,他们对国有企业还是关心的。工作做到这个程度,在工作过程中的适应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重任在肩
2000年,李瑞潮进入了中国二重集团公司的领导班子,任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分管企业内部运行、改革改制、后勤、社会责任等工作。
“我们的任命书是朱总理――朱院长盖的章,国务院任命的。当时我们压力很大,企业形势不好,销售收入不到六个亿(2007年是60个亿),但我们这个班子很团结,有干劲,也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企业员工支持,加上宏观经济环境转好,我们抓住了时机,企业的进步还是比较快的。
“惊天动地的事迹说不出来,我只是觉得我学习的东西对我把握做这些工作的方向非常有用。MBA的学习使我在完整的知识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想方法。我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对财务、税收、西方经济学等课程都非常感兴趣,而且由于当过三年分厂厂长,懂得不能只为做事情而做事情,做一件事情要从长远的方向来把握,把事情和进程都能安排得更好一些。”
描绘战略蓝图
二重的第一本发展战略是李瑞潮带着一班人在2001年做出来的。
“过去一直想做,一直在做,但一直没有成型。大家对这个发展战略的期望很多,有人希望它是一个知道十年后能拿多少钱的东西,有人希望它是个描绘企业未来前途的东西……,我认为,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是统一大家对发展战略的思想认识的过程。我们发动了各级干部、群众讨论问题、研究问题、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大家慢慢认识到,发展战略不是太具体的经济目标,是解决企业将来怎么办的问题,是一种思想指导性的东西,当前的很多工作是可以通过发展战略找到依据的。”
这样,2001年,在企业销售收入还很低的情况下,他们提出了以“创造卓越”为核心的中国二重的发展愿景,就是中国二重以更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更高的效率,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铸锻件制造基地、最大的成套设备建造基地,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这个愿景振奋了二重的干部群众,引领着企业一直走到现在。
完善考核体系
在企业运行方面,李瑞潮主要负责经济责任管理,就是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我这么多年一直在做这个工作,一个办法,可能很好用,当形势变化后,就可能不灵了,就必须调整。二重最早实行的办法是工资与经济指标挂钩,内部形成一个计划性的体系。后来发展到04年大家意见就多了。因为这些年投资增加,但对各个单位投入是不一样的,纵向比较的基数有了变化。我们必须得改变考评的方法,找到一个长期可以引导大家的考核指标。通过深入调研,后来提出了一个效率为主的指标体系――即单位工资投入的产出值和单位固定资产产出量进行加权组合,规避了有投资和没有投资一个样的情况,注重效率指标。我们用这个指标来引导大家统一认识,消除矛盾,建立责任制,整个公司的运行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推动国企改革
中国二重是一家老国企,到2008年已经50周岁了。老国企就有很多的社会事务,二重就有公安、法庭、学校、医院、技校、职工大学、集体企业、街道办事处等等。这都是李瑞潮要分管的工作。
“这是个锻炼,把这些问题处理好了,能使自己处理企业的其他问题时考虑得更周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除了经济效益以外,在运营模式、价值取向、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作为国有企业,我们必需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我开玩笑说,你现在叫我去处理地方行政事务的话,方方面面的事情我都不打怵了。”
社会职能移交、重组
“上任之初,正值党的十五大提出搞好国有企业,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我们理解十五大精神,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需要把企业建成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为此,我提出,什么时候把这些单位管没了,工作就做好了。那就是要通过移交、改制,让这些单位回归社会,既让这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又让企业专注于主业和市场。在处理这些一系列的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安排好职工,同时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地方政府相配合。
“我们的问题大致分了这样几种类型来解决。
“一是移交。我们经过与当地政府协商,将公安、法庭撤销,经地方选择,一部分人交地方继续从事原职业,一部分人由企业安排。我们企业的五所学校、一家医院和一个精神卫生中心也整体移交给德阳市。这里我特别感谢当地政府,他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对国企大力支持,也创造了一个地方政府接收中央企业社会职能的榜样。2004年温家宝总理来二重视察时还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企业也没让地方政府吃亏,在2004年中央出台央企社会职能移交政策时,我们又积极向中央反映,为地方政府落实了同样的政策。
“二是重组。中国二重原有一个职高,一个技校,一个职大。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我们确定了未来社会培养企业专用人才的思路。经与省政府协商,将这些资源与一墙之隔的省建筑职业学院合并,50多名符合新学校要求的教员转入了新学校,其他人员企业合理安置。资产有效发挥了作用,人才各得其所。”
主辅分离,改制分流
2002年,国务院八部委发出了国有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的第859号文件,提出了用国有企业三类资产来分流,安置企业辅业人员的政策。这其中有一些对企业职工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也提出了十分严格的发展主业的政策,限制对央企非主业的投资,实际上也限制了辅业的发展空间。
中国二重还有一个较大的集体企业,员工有1200多人。员工中有全民职工到集体企业工作的,也有进来就是集体身份的。这个企业提出了改制的要求,并且得到了地方主管部门的支持。
“改制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历史上二重对这家集体企业的支持,我们有200多国有企业职工被安置到集体企业工作,我们要求集体企业改制时要妥善安置,二重也要妥善处理好劳动合同关系。大多数同志都十分乐意地接受了,但也有一些在集体企业工作的同志,由于当前工作岗位收入低,希望回到主办企业,矛盾最突出的是在幼儿园工作的教师。我们就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讲政策,另一方面也倾听她们的意见,发现实际问题。向集体企业提出了改制后要加强幼儿园设施建设,分流人员的建议,并得到采纳。大家最终接受了这个改革。当我在集体企业见到当时来反映问题的组织者时,我还表扬了她有组织能力,一定会有发挥才能的机会。当她亲口告诉我改制后情况不错时,我心里也有了一份喜悦。
“做这件事对职工而言,一是要转变身份,把自己的国有企业职工身份转换成民营企业职工,另一个就是在转换中得到一定的货币补偿,要组建一个新的企业,也可以把历史负担割断,这对每个职工都是很难选择的。有利益,有风险。我们本着成熟一个改制一个的原则,积极推动,还要保持稳定。已经完成了5个单位的改制,一些单位改制后发展很好。随着主体企业的发展,职工对收益和风险的判断就有了一定的变化,这项工作的推进就更需要细致的工作了。”
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做这个工作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但内心总有一种想法,我个人得失没有什么,我是代表企业,代表党和国家去跟别人打交道,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凡是国家有法定政策的问题,我们坚决执行。历史上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的多,得到的少,我们尽力为大家争取一些利益,职工的利益是和党、和国家的利益一致的,你不能截然把它分开。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要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把握好改革稳定发展关系的结合点。我们始终对职工说,企业改制时的条件要比你原来的条件好,今后怎么发展要靠大家的努力。要使职工接受,还得把工作做细。”
让李瑞潮体会最深的是职工家属住房改造这件事。中国二重当时有不能房改的非单元房住户4200多户。这些住房建得早,设计标准低,居住条件差。由于企业有一段很困难的发展时期,所以欠账多,职工收入也低,购买能力弱,但还是下决心要实现职工改善住房的愿望,加快改造。经过多方努力,第一批计划拆除重建800户。虽然在操作中遇到了一些未想到的问题,也造成了短时间的不稳定状况,但很快处理好了。
“当时我刚好从中央党校学习放假回单位,参与了处理,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任何政策,一定要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去思考。
“第二期从2005年开始,当时宏观环境方面,对旧城改造工作压力很大,但为了职工群众的居住环境改善,还是要上,当时领导班子要求我必须百分之百地搞好。在拆迁问题上,补偿政策上,确实很难达到百分之百满意的目标。当时我要求我的工作团队,一是在方案上尽量考虑各种困难群体,二是在工作时大家要带着感情去做。我们有一些老职工,特别困难,两个人工资那个时候加起来只有不到1000块钱,怎么买得起房子呢,我们针对这种情况作了很多方案。包括留一些房子,搞廉租,你什么时候有钱了再买。同时,我们也都做好了思想准备,群众有怨气冲我们发泄一通是有可能的。通过我们大量、细致、到位的工作,这第二批700多户,没有一户有一次上访,我当时真的非常感动。2005年那种环境下,大家都认为拆迁里有好多黑幕,都是侵害群众利益的,只要任何一个人想发脾气,他都在社会上能找到很多人响应,舆论上也会支持他。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我是非常感谢我们这样一个团队,大家的工作做得非常好,也非常感谢我们的职工家属,他们都克服自己的困难来支持这项工作。我在做房地产方面没有什么专长,只有靠自己去研究政策,在每个细节上、每个主要环节上都把它把握好。这件事可以说是我工作中一件值得自己非常欣慰的事情。”
人生感悟
自我的提升得益于学习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提高自我的过程,可能有不同的工作平台,外界的影响会不同,但最终个人内在的影响即对自己是不是有要求,对自己的影响是最明显的。在中国二重这些年,李瑞潮一直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他认为在企业中得到的最大优惠就是有学习的机会,可能有人会在意赶没赶上涨工资,而对他来讲,学习的机会更重要。
“每一次学习,我的思想方法都得到了进一步地训练,都会影响自己很长时间。大学刚毕业那十年,一开始还经常看书,时间一长就放松了,兴趣点发生变化,工作重点发生变化,注意力发生变化。然后去清华读书,给自己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越学越觉得自己知识缺乏,读书的欲望特别强。差不多又是十年之后,去中央党校学习,周围那些同学那些经历那些事情,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一下觉得自己缺了好大一块,把学习的主动性再次提升起来。我现在的工作、思想都得益于学习。”
象他这种年龄,这种工作环境,享有一种兴趣是不容易的。每天在岗位上要去看很多政策文件,很枯燥。在工作之外,他可能会突然有一个兴趣点,就会抓住,多关注,多去读一些这方面的书。通过这样的方法,开拓了自己的思维,不断刺激自己开动脑筋多读书。
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坐标
李瑞潮从清华毕业的时候,班里不少同学都离开了自己原来的单位,而他选择回到了当时情况还很困难的中国二重。
“我的选择很朴素也很简单。我考虑二重这样一个国有企业,它提供了很大的舞台,如果能在这样企业里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践中,会很有发挥的空间。另外,我的专业在这里,我对这个行业有感情,我对这个企业有感情,我愿意继续在这个企业工作,所以就回去了。
“与我们班上的一些同学比,我挣钱是比较少的,但做到我现在的这个职务上,得到很多尊重,这是给我很大平衡的东西,是另一个层面的收益。人生的目标如果全用货币来衡量的话,第一很辛苦,第二它不能概括所有东西。当然我们这个社会没有金钱也不行,我觉得只要能过上一个有尊严的生活就够了,其他的精力还是用在做事业上。不能把自己的人生目标确定为多少时间赚多少钱,一定要有一种原则,一个精神的标准。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有一种选择,不能说为自己创造经济利益就是不对的,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只要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我想都是好的,只是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坐标。”
希望能有更多的清华学生到中国二重来
“作为中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搞好二重对我们的国家来说是解决有和没有的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全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问题。没有就要受制于人,谈很多条件,要价实际是要挟,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人家不会给你。中国人不能在外国人面前受气。我们二重的口号是,要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好,有竞争力,受人尊敬。选择这样的企业从业将是一个很好的舞台,它不仅要做到国内最先进的,还是国际化的,面向世界的。
“二重自己与自己比,发展是迅速的,而与国内的同行相比,还有很多危机感,在未来的十年中,会不断地通过提高技术能力,提高产能,提高劳动效率,扩大销售收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我们最近在长江口上建设了一个出海口基地,在成都建了一个工程实验中心。二重按这个发展趋势,通过5年时间,销售收入达到二百亿,吸引力就会显现。希望能有更多的清华学生到二重来,我们也会把企业建设得更好一些,更有竞争优势。”
在采访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瑞潮的一段话总萦绕在我的耳际。
“清华给了我出来工作的一个品牌,同样学历的话,我们清华的学生就要比别人值钱,这又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这是学校给我们的。因为别人认同清华的影响力,看重清华的毕业生,我们沾了学校的光。无论在哪里,在什么岗位上,我们的责任都是要为母校增光添彩!”
这也许是很多清华人的心里话,他们也正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后记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波及面积逾10万平方公里。德阳是重灾区。笔者第一时间与李瑞潮取得了联系,他回复:“设备受损,人员无伤亡,感谢母校的关心!”
在这场新中国有史以来最艰巨的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战斗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李瑞潮和所有灾区的清华校友,又将写下一段清华人的光彩篇章!
我们期待!
相关资料:
中国二重位于四川省德阳市,距离省会成都40公里。始建于1958年,1971年建成投产。截止2007年12月31日,二重占地面积261.1万平方米,总资产100亿元,在册职工12528人,在岗职工12029人。1993年国务院行文,由第二重型机器厂更名为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1999年,二重被国家列为“关系国家安全及国民经济命脉”的39家重要骨干企业之一,2000年1月1日起资产财务关系上划财政部,2003年3月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中国二重是中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国家首批21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大型板坯连铸机生产基地之一和“关系国家安全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骨干企业”。
李瑞潮副总经理的主要职责是协助总经理负责企业发展、公司化管理、体制改革、经济责任制、重工园区管理。主管企业发展办公室、重工园区。
采访时间:2008年1月31日
采访地点:四川德阳市中国二重机关办公楼
采访及撰稿:邢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