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峰,199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进入唐山总发电厂工作。2001年至2003年,就读于必赢贵宾会3003am,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中国质量协会高级咨询师、高级工程师,北京中质卓越咨询中心质量技术部部长,全国六西格玛推进工作委员会委员。
1991年,赵海峰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材料专业,199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唐山总发电厂工作。起初的两年内,他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性工作,之后进入生产处,负责质量控制,开始涉足管理领域。那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电力系统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期,他深感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在行业内难有作为;而且,由于缺少理论基础,他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常感力有不逮。于是,他试图寻求机会,开拓管理之路,开创更辉煌的前景,因此决定重返校园加以深造。他与清华的缘分也就此开始。
感念清华的教育
2001年,赵海峰顺利地考取清华经管学院攻读MBA。从业6年后重返校园,他仍能轻松适应学习生活,同时,也很珍惜在清华的宝贵学习机会。“那时我白天上课,晚上在图书馆继续研读课程内容,经常和同学们研究、探讨案例,过得十分充实。”他回忆说。多年在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让他对MBA的课程设计产生了深刻共鸣。在电力系统工作时,他重点关注技术环节、操作流程等具体的细节问题,然而对于企业管理的整体概念、理论体系却缺乏认识。MBA的课程恰好弥补了他这方面的不足。思路开启后,他仿佛进入一片从未航行过的新海域,从此可以用崭新的视角来眺望遥远的海平面。
赵海峰现在对MBA的课程仍然记忆犹新。他后来从事的咨询工作,需要建立在对公司全面细致的把握之上,因此熟练地掌握运用调研和计算方法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MBA中如DMD等课程,就曾涉及抽样调查等研究方法,经过系统学习的他深深受惠于此,在日后工作中遇到难题常能手到擒来。
更重要的是,在从事咨询工作时,管理意识不可或缺,尤其需要从企业管理的战略高度审视公司运作,敏锐地辨识管理与绩效之间的关系。MBA课程中讲述的各项原理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为实际工作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和思考框架。如宁向东老师讲授的《公司治理》,详述了职业经理人和公司股东的利益关系曲线,为他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提供了正确合理的思考方法,直指管理问题的核心。
赵海峰在清华获得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他说,“当你走在经管学院的庭院里,你会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因为这个地方群英荟萃,卧虎藏龙,自己可能只是其中平淡无奇的一分子。但是,这个地方是这么的博大,每个人虚怀若谷的胸怀,可以接受和容纳你的渺小。当你走出清华时,又会因为清华所赋予你的一切而由衷地感到自豪。清华让我们形成了谦逊的作风,也给了我们自信的资本。这是在日后工作中受用无穷的一笔宝贵财富。”
制定和引入先进标准,普及企业精益管理水平
2003年,赵海峰毕业。为了在更广阔的天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他选择进入了中国质量协会从事咨询工作。
这与一般的咨询工作有很大不同。一方面,有中国质量协会这个全国性质量组织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在做咨询工作的同时也在推行管理标准。一般的咨询公司,专注的是某个企业的专业化咨询,但赵海峰的咨询工作目标是在全国和全社会的范围内提高行业企业的管理水平,推行管理标准时最快捷、覆盖最大的方法。利用中国质量协会作为全国性组织的组织优势,他作为主要参与者引入了美国精益生产的制造标准《美国新乡精益制造标准》,同时推行在美国已经实施多年的管理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用来指引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工作。赵海峰利用它对企业治理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管理、质量管理之间是否形成系统性相互支持等,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寻找管理上的漏洞,帮助公司实现规范化管理。这些年他为国内诸多一流大型企业完成咨询,如中国移动、潍柴动力、中建八局、太钢、陕鼓等国内一流企业,推动他们实现了管理上的升级优化。
赵海峰说,中国的企业对于管理咨询的需求很大。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系统地接触过管理理论,对于管理咨询的价值也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公司领导者对于一些简单实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制造管理方法缺乏必要的认识,常常“摸着石头过河”。他不只是发现管理漏洞,帮助他们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改进,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系统的引导,让管理者知道一个有序经营的公司应该具备哪些特征以及什么是管理的实质,从而转换他们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让他们按照一套完整清晰的管理思路去进行更加规范的管理。这种意识上的重建才是咨询工作更重要的价值。
目前,赵海峰的工作重点在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领域。企业管理不仅涉及宏观的管理思想,还在于细节安排。细节上的流程管理不仅具备可操作性,而且能够通过可感可测量的方式直接地提高公司的效益。在这方面,早年的工作经验帮助了赵海峰。没有在生产一线工作过的人,讲到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很可能会纸上谈兵,结果往往隔靴搔痒。而赵海峰在生产一线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让他在帮助公司实现生产管理和质量改进时,更加有的放矢。
2009年,赵海峰作为主持参与者拟定的“全国现场管理评价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受到企业的热烈欢迎。今年他们又把这套标准细分为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的三套系统。这套标准引用了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方法,为整体生产过程设计了具体的操作细节,大大减少工人的劳动量,直接提高了企业效益。作为主讲教师,赵海峰主持了多次全国性的培训课程,组织企业学习,为多家企业培养了熟悉精益生产和现场管理理论的骨干。
赵海峰拟定的“现场管理评价标准”吸取了“精益生产方式”的精华,并把它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进行扩展。他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工人的操作,还有机械的运行、设备的配置、安全环境管理等等等。他的改造目的也不仅仅是在最短时间内生产出最多的产品,而是从开源节流、保质保量的角度去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他曾经考察过一家飞机修理工厂,发动机的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各有一个螺栓,一个工人要负责固定这四个螺栓,其中的动作十分复杂,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有的工人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去做,致使发动机总出故障,但是工厂对这种情况无法排查。赵海峰在经过精细观察之后,对操作流程进行了改善。由一个人负责四个螺栓改成两人负责,每人从两个方向固定螺栓,重复动作减少了,工人的工作也完成得更加合乎理想,避免了安全隐患。其实,企业有的时候需要的是这种看似简单,实际却能很好地提高效率和质量的改善。
经过赵海峰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常常能从微小的细节中为企业节省巨大的支出。有一次在考察铸造工厂时,他发现铸造炉的安排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当一个炉子进行铸造的时候,另外一个炉子空闲着,等待接替工作。这就相当于十个炉子工作的同时,就另有十个炉子在等待。他对这个过程进行了改造。十个炉子在工作的时候,只需要安排一个炉子等待,当某一个炉子将要完成铸造,发一个信号给正在等待的炉子,这样工作能够不间断地进行下去,同时,一年十几万元的电费也节省下来了。
赵海峰说,有的时候为企业提供的咨询服务,并不涉及多么先进、多么深奥的理论,而是夯实企业管理的基础,实现持续改进。中国的企业家长期以来在奔波中摸索,在改革的大潮中不失时机地向前发展,但是未必都能放慢脚步来进行内部治理的思考和总结。一些简单的成熟的管理方法,并没有为广大企业管理者所熟知,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在做普及性教育,还在补课,因为我们企业从质量管理上,必须经历质量检验、统计过程控制和零缺陷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可是我们国家多数企业对于统计过程控制阶段缺乏扎实的基础,所以必须要补课。所以,对于很多解决管理上的问题的简单成熟的方法,企业家们并不一定十分知晓,“我们在做的就是质量管理的普及教育的工作。”在中国质量协会这样具备全国影响力的组织里,通过一套科学规范的标准向企业传递管理咨询信息,他在自己的工作中很有成就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从而为中国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做出贡献。”质量管理领域并不是必赢贵宾会3003am经管学院的重点,但是要成为真正的质量管理方面的专家,必须要受过系统的管理教育,而不一定是质量管理专业出身,而这一点恰恰是经管学院给我的优势,伟大的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就是这样的一位管理大师。向大师学习,为中国企业质量管理作出贡献,这也是他为自己树立的职业理想。
采访时间:2010年11月9日 14:00—16:00
采访地点:清华经管学院舜德楼404室
采访:万军 王万忻 张垚(学生记者)
撰稿:张垚(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