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赢贵宾会3003am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不做流水的兵 ——记经1987级、MBA1997级王玲

2011-12-07
阅读:

王玲,1987至1992年就读于清华经管学院国民经济管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至2000年就读于清华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2年加入清华紫光集团,工作至今,现任紫光数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运营总经理。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企业也不断加快经营节奏,竞争压力迫使企业更积极地进行购并、投资、引入新技术以及进行管理变革,紫光也不例外。变革中,很多人来来往往,然而1992年毕业后就加入紫光的王玲却在这隅“一亩三分地”上“深耕勤挖”,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宝藏。

从清华园启航

过去了将近20年的本科生活,再次回忆起来,王玲依然觉得清晰。和大部分学生的大学生活一样,这部电影的开端,便是一场“下马威”般的军训。

开学第一天,她还没来得及走走看看这个自己梦想中的清华园,就和同学们一起,闹哄哄地被火车拉到了位于张家口的新兵训练营,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军训。班主任韩秀云老师不放心这群初来乍到的新生,丢下自己刚断奶的孩子,陪着他们“训”了一个月,辞别家人来京求学的王玲强烈感受到了韩老师“亦师亦母”的关怀。

经历了军训的磨砺,又要开始从高中转向大学的“蜕变”,“那时候老师经常去宿舍和我们聊天,给我们讲学习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王玲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快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也正是同老师们的朝夕相处,她的身上逐渐打上了“清华烙印”。“我们平时和李子奈老师、韩秀云老师、陈章武老师、朱宝宪老师等接触都很多,他们都是很温和、没有架子,但又非常有原则、做事十分认真。当时学经济学读经济类的著作,老师要求隔一段时间就要写一篇大论文,每篇文章交上去后都会得到老师细致地批改与指导,来不得半点凑合与马虎。老师为人处事的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王玲回忆说。

在老师的引路下,王玲畅游在学习的海洋里。各种特色实践活动,也让她汲取了养分。

大三暑假,王玲和同学们去沈阳重型机械厂实习。他们白天在厂里实习,晚上就住在工厂旁边的中学里,把桌椅攒起来当床。沈阳重型机械厂是一家好几万人的企业,王玲和同学们在各个车间、办公室轮岗实习,见识了工厂的各种业务以及办事流程,以往书本上的描述,在这里变得真实,摸得着,看得见。这次实习,让经济专业的王玲大开眼界。

在学校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金工实习是清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传统课程,车铣刨磨样样都要经历。正是在那个特别的课堂上,王玲感受到,“那时候,不看谁文化知识学习得好,一个月里谁能做出一个脸盆架才是好学生。金工实习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也使我认识到对人能力的评价有着更宽广的范围。”

大五那年,王玲来到海淀区财政局公费医疗办公室实习,有机会了解到一些机关单位的工作内容。那时,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带着王玲去各级医院进行调查,审查各种公费医疗报销单据。主管这项工作的副局长还让王玲参与到海淀区公费医疗改革方案的起草中,因此王玲翻阅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主动学习,为单位献计献策。以至于到现在还对医疗改革问题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

经管学院丰富的实践课程,使王玲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各种不同性质单位的工作内容,并有机会走进企业内部,熟悉了各项管理流程。

在白纸上创作

五年的本科生活很快结束了,带着清华的烙印,王玲站在了就业的岔路口。当年王玲的毕业论文是关于科技成果的转换,为完成论文,在导师的引领下,王玲对清华紫光(那时叫必赢贵宾会3003am科技开发总公司)的发展有了一些了解,当时这是最大的一家将学校科技成果进行产品化、产业化的机构。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参加了面试。“正好遇到一个清华的学长面试我,他睿智而且很有领导魅力,在他的描述中紫光的未来大有可为,于是我决定留在这儿。”回忆起那个将自己的人生与紫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决定时,王玲觉得这也是水到渠成。

90年代初,紫光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营业务。初入社会的王玲承担起产品的市场推广工作。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白纸一张的王玲几乎每一样东西都要学习。工作第一天,她就遇到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上级让她用WPS(当时的一种文字处理软件)做一个文稿。王玲之前从没有用过WPS,又加上时间紧迫,她只好现学软件。熬了整整一个通宵,学会了WPS的大部分命令,赶在上级上班前把做好的文稿放在了他的桌上。这件事也使王玲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只要努力,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王玲也经历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挫折。有一次一个大项目已经到了谈判的最后阶段,老总让王玲先去和客户打招呼,安排双方见面,并把自己将与客户的谈判条件告诉了王玲。与客户联络的过程中,王玲出于促成项目的急切心情,把老总承诺的条件也告诉了对方。双方见面,项目最终谈成,老总却狠狠批评了王玲,提前把“底牌”告诉对方等于使公司毫无退路。那次挨批是她工作这么多年中受过的最严厉的一次,也让她明白了谈判是怎么回事,谈什么,怎么谈,什么时机谈,以及与周围的人如何配合,等等。在一次一次的锻炼中,王玲从一无所知,到自己独立去谈判大项目,从一个年轻的毕业生到以专业的角度、专家的经验说服客户,公司不断增长的业绩使王玲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在最初的一张白纸上,王玲一笔一画地积累,认真细致地描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借平台而跃迁

1997年,MBA实施全国联考,为了更系统地掌握管理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王玲又一次以学生的身份回到清华园,开始了清华MBA的学习。

王玲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由于工作经常需要出差,又不能耽误课程,她常常从机场直奔课堂,三年下来,她很自豪,因为自己几乎从未缺课。实际工作的经验,使王玲对MBA课程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系统地学习使她在理论知识上有了很大长进,从而重新梳理了自己的工作和管理思路。那段时间,工作与学习要兼顾,“我学会了换脑,白天全是工作的事,晚上回家看书、写作业,全是学习的事。”王玲通过心无旁骛的沉潜,在学习中积蓄着能量。

MBA期间,王玲还弥补了本科未做过班级干部的遗憾,当了三年班长。她考虑到同学们都来自各行各业,组织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请每位同学讲讲自己的行业,“传授”做好各自行业的秘诀,由于都是走读,见面的时间很少,她就利用课间或午休,使同学们每一次到学校的收获都能最大化。王玲说,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信息,视野拓宽了许多,尤其在后来同学们的个人职业发展以及业务拓展中,走入一个新的领域,都会想到,我有同学在这里,相互的协作帮衬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使毕业多年,同学们仍旧要求王玲做班长,而且授予她“终身班长”的称号。王玲笑着说:“既然同学们信得过我,我也愿意为大家多服务。”

2001年,为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紫光准备对全国的销售体系进行从独立分公司向销售平台的改革,平台改制工作落在王玲身上。当时,紫光在外地的分公司拥有产品定价和独立市场运作的权力,分公司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上报库存数量与实际库存不符、应收账款难以到位等问题长期存在,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极大地影响了公司整体运营的效率。平台改制就是将分公司从利润中心变为成本中心,将分散在各地分公司的定价和市场运作权利收回总公司。

要将原来的“诸侯”变成“地方官”,阻力很大,既要改制,又要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王玲将其形容成“在行进中换车轮”。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工作到很晚,由于涉及到一些个人利益,还经常会收到很不客气的邮件。通过几个月的筹划,王玲和她的团队制定出周详政策以及支持平台运行的新流程,并且逐个平台、从上到下地说服,宣讲方案,妥善安置人员办法。做足思想工作。之后,又通过细致、操作性强的培训使每一位业务人员对财务、商务、物流等流程都一清二楚。

由于将思想工作做在前面,改制工作正式启动后,仅用一个月时间,王玲和同事们便彻底核查了库存,清理了坏账,并以合理价格收回了各公司股权和渠道控制权,建立新的薪资体系。改制过程中,分公司的总经理、骨干员工基本没有流失,各项业务未受影响。平台改制理顺了全国的销售管理体制,使成本和业务都变得可控,王玲带领团队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2003年,她又参与组织引进了SAP ERP管理系统,实现了库存、销售、订单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进一步巩固了改制的成果。

2006年,平台管理中心纳入紫光数码有限公司,王玲担任紫光数码的运营总经理。基于分销具有高周转、低毛利的特点,为保证盈利,成本和风险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成本控制,王玲建立起第三方物流体系,通过科学分解订单、控制入库出库节奏等工作流程来减少各个环节的额外费用;对于风险控制,她建立健全了的信用管理体系,来降低坏账率。除此之外,王玲还积极拓展业务方向,使紫光数码的业务从IT产品分销拓展到家电和类金融服务等领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全国11个平台的营业额从2002年不到10个亿增长为现在的40个亿。

随着流程的逐步完善,这两年,王玲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人员的管理上,从企业文化的建立、员工行为准则的制定、新员工培训,到建立公司自己的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她都一一推进,亲自参与。她认为,影响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成效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文化的建立,是员工与企业价值观的统一。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王玲特别注意搜集身边发生的事例,用案例的方式为公司员工培训。在她的引导下,公司无论是在业务管理,还是人员管理方面,都走向了更加科学化的发展方向。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然而王玲从来不认为,自己之于紫光,只是一个流水的兵。她一直把企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想要把企业做大做强。这大概就是王玲在紫光勤恳耕耘近二十年的定力之所在吧。

采访时间:2011年9月14日

采访地点:紫光数码有限公司

采访:邢立君王万忻陈欢(学生记者)

撰稿:陈欢(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