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1991至1996年就读于清华经管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后就职于宝洁(中国)有限公司市场部,2001年至2003年就读于哈佛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3年至2010年就职于麦肯锡咨询公司。现任惠而浦北亚区厨房电器品类总经理及中国区市场产品总经理。
清华园:学会独立
如果不是获得了保送机会,张青这个上海姑娘,也许会报考当地的知名大学,而不是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北方,在清华园里度过她那段独立、新奇、忙碌却又值得骄傲的大学时光。
张青清晰地记得大一时,五一假期刚过,她还没从爬泰山的兴奋与疲惫中回过神来,就因为骑车赶着上课,被迎面冲过来的自行车撞倒而骨折进了医院。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而不应再让父母担心的张青,选择独自把痛苦和压力扛起来,而未对父母吐露半句委屈。这个父母眼中的娇娇女,用她的倔犟好强,开始独立勇敢地面对生活。
张青认为,独立性的培养是自己在清华最大的收获。后来她远赴哈佛商学院攻读MBA时,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国,一个人选房子、买家私、为随后追随自己赴美的老公置办起温暖舒适的家,之后她又承担压力、规划决策,兼顾事业和家庭。能把这些事情处理好,正是因为在清华园里磨炼出了独立坚强的性格。
张青在大学四年中,不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还为清华经管学院的学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创办《经管专递》。考虑到同学之间缺少沟通交流的信息平台,张青向曲庆老师提议创办属于学生自己的刊物。这个想法还得到了赵纯均老师的大力支持,为此还特批了一台油印机。张青忙前忙后,组建了四个编辑组,保证既不耽误大家的学业,又能每周出一期报纸。虽然历经波折,但手捧带着墨香、凝结着自己和同学们心血的报纸,听到大家的广泛好评,张青觉得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时至今日,《经管专递》已成为面向全院师生发行、反映学院学生生活和思想的重要刊物。当初用蜡纸、油印机制作的报纸,变成了装帧精美的杂志,然而不变的是,由它所承载的经管学子届届相传的激情与梦想。
如果不是遇到后来的老公、当时的水利系学长,也许张青的大学生活只是由最高等级的奖学金、市级三好生头衔、忙碌的学生社团工作,以及无法释放的巨大压力构成。幸好,这个追求完美、几乎每次考试都因为压力大而生病的经管女,遇到了能在宿舍里摆搓麻桌的理工男。张青开始发现除了埋头书海和风风火火的学生工作,生活也可以有别样的精彩。在美丽的清华园里,他们许下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诺言,也同时找到了之后幸福生活的主要源泉。
哈佛商学院:执着圆梦
张青从小到大一路顺风顺水,却在本科毕业时遭遇了对她而言最大的打击。那时候的她,对未来人生的发展道路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只是跟随身边的出国读研风潮,考托福、考GRE,申请的研究生院校遍布美国、加拿大、欧洲、新加坡,专业涉及统计、金融、经济、管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她收到的是一封封拒信。
出国深造受挫,但凭借着出色的学业、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和良好的面试表现,她加入了宝洁公司的市场部。在宝洁工作的第五年,职业发展非常顺利,张青那颗不甘的心再次搏动,又一次递交了哈佛商学院MBA的学习申请。
其实,在此之前,张青已经有过两次失败的申请经历,但哈佛商学院一直是挂在父亲嘴边的管理学殿堂,也是她从小的梦想。她曾利用出差的机会去哈佛校园参观,看到一幢幢有着一长串故事的建筑物,一位位意气风发的学子,旁听了妙趣横生的管理学课程,眼前美好的一切,使她成为其中一员的愿望更加强烈了。虽然,她当时仍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MBA,但她感到胸中好似有一团火在燃烧,觉得“如果我这辈子不进哈佛商学院,肯定活得不快乐”。
怀着破釜沉舟的心情,张青决定三度申请哈佛商学院。她走访了哈佛商学院的校友,向他们询问在哈佛学习生活的情况以及当初报考时的心路历程;为了拿到像样的推荐信,她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向老板坦白了自己攻读哈佛MBA的强烈愿望,通过和老板的促膝长谈,最终得到老板的理解和鼓励;个人陈述信的撰写,她花了整整两个月,经过无数次修改,她用“呕心沥血”一词来形容自己的用心程度,并坦言在提交申请之后甚至有种“累得要瘫掉”的感觉;在二选一的电话面试时,她把写有“Speak Slowly”的纸贴在墙上,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静清晰的思路,将语速放慢一些,逐字逐句地回答问题,她还把大大的“Win”字写在旁边,激励自己取得最后的胜利。电话面试的过程,如今已变成一道温暖欢畅的泉水,永恒地流淌在她的记忆中,而她现在依然坚信,面试时她话语中迸发出的激情和舍我其谁的豪迈,一定深深地感染了电话另一端的面试官。
正因为有这样的辛苦付出,当看到录取书上的“Congratulations”时,她才会激动地流下泪水;当手捧录取通知书、站在老板办公室门口时,她才会和老板交换会心的笑容,而无需只言片语;时隔多年回忆时,她才会坚持认为自己在那天早晨听到了喜鹊报喜的欢歌。
在哈佛商学院的学习带给张青的最大收获是自信心的进一步增强。来哈佛读书之前,她在外国人面前用英文表达观点时,总觉得心里没底。然而通过与班里80位全球商界精英的学习和竞争,她发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甚至在金融学、市场营销、创业等课程中,她的成绩还遥遥领先。她总结自己拥有两大优势:第一,她在本科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并练就了对数字敏锐的洞察力,这使她在纷繁复杂的案例叙述中,能够快速地抓住关键点,并且能够运用金融学和会计学等知识,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她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和主张。所有课程50%的成绩均取决于平时的课堂发言。张青每堂课都争取在前15分钟之内发言,因为在课堂的前20分钟内,同学们基本上就会把案例的核心内容讨论出个大概,大家的观点基本上涵盖了课前阅读案例时自己的思考和心得。而20分钟后的课堂进程,完全取决于老师和同学们展开的深入讨论,要想在此过程中发表令人信服的观点,难上加难。每个同学一般只有5分钟左右的发言时间,她必须锻炼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主要观点一针见血、条理清楚地表述出来的能力。有时候,她刚想出一个观点准备举手,就被其他同学抢着说了,只好又偷偷地把手缩了回去。有时候,她想起自己已经连续三堂课没发言了,对课堂发言成绩的忧虑和争取下一个发言的紧张,使每堂课都成为心理和思维上极大的考验。课堂上同学们的思想碰撞就像武林高手的过招与对决,非凡的勇气、沉着的心理、敏锐的思辨和流利的表达,则是决胜的法宝和武器。当然,武艺最高、最精妙的还属授课老师,老师不但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及时总结和点评,还要引导大家发现案例背后隐藏的深层涵义。在2年的MBA学习过程中,张青经历了这样几百堂案例教学课的洗礼与历练。
从麦肯锡到惠而浦:从“我要最好的”到“这是我要的”
读大学时,张青事事争第一,力争做到最好;毕业时,她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令众多毕业生羡慕的宝洁公司市场部;之后她又考入梦寐以求的哈佛商学院。一路走来,这些脚印都可以算是别人眼中“最好的”经历。然而读完MBA之后,她依然不十分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于是,她决定仍就选择“最好的”。
就这样,张青于2003年加入大名鼎鼎的麦肯锡公司,担任咨询顾问。无论是向麦肯锡公司总裁汇报,还是代表团队在知名跨国企业的全球总裁面前进行提案陈述,张青都能自信从容地应对。然而工作了五六年之后,她逐渐意识到麦肯锡其实并不适合自己。咨询顾问更像是企业的军师,为企业出谋划策,却不能替企业做决定。令她最为痛苦的,莫过于自己和团队加班加点、殚精竭虑做出的预测和解决方案,常常被企业束之高阁,自己的劳动成果最终并没有帮助企业创造价值。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人者智,自知者名。”张青逐渐明白自己主导性强的性格、行动派的作风,并不适合仅仅充当“企业军师”的角色。“我要到实业去!”这是从她心底发出的声音。于是,毅然离开了为之付出7年心血的咨询业,带着先进的运营管理之道,带着多年练就的领导能力,张青加入了惠而浦公司,担任北亚区厨房电器品类总经理和中国区市场产品总经理。应该说,在此之前,她一直在选择“最好的”;而现在,她终于找到了“我要的”。
其实惠而浦的工作一点都不比麦肯锡轻松。即便是简单的价格战略,都要考虑公司内不同层级的反应。比如产品价格定得较低时,销售人员会非常高兴,因为销售的难度降低了;而公司高层可能会提出质疑,因为价格的降低很可能会影响整体的利润。但是,拥有了推动公司发展的主动权,张青觉得这样的工作踏实而又充满创造性。
结束语
张青说:“我现在的生活特别幸福,有一份自己爱做的工作,有一个爱我、呵护我的老公,还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儿子。人生如此,我已无憾!” 可是,如果不是张青之前追寻过那些“最好的”,又怎么能理解现在这些“我要的”呢?
采访时间:2011年9月17日9:00-10:30
采访地点:上海市东安路/漕溪北路交界星巴克
采访:邢立君、荀多多、乔蓉
撰稿:马志远(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