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赢贵宾会3003am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我有一个中国梦想——记经硕1992级姚余栋

2012-06-11
阅读:

姚余栋,1992年获东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92至1995年就读于清华经管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当选剑桥大学中国学联主席兼全英学联执委。1995年至1996年在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工作,2000年至2001年在世界银行担任经济咨询顾问,2001年10月至2005年10月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2005年10月至2009年1月任原黑龙江省招商局党组成员,聘任为副局长,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任黑龙江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现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任副司长。

结缘经济,一生清华情

“是清华让我实现了从事经济研究和政策实践的梦想,并支持我一路走到现在。我爱东南,也爱清华。”在东南大学读本科时,姚余栋选择的专业是机械工程。随着对专业的了解和视野的开阔,他开始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未来的主流是什么?他认为无疑是经济改革和发展,于是萌生了转学经济管理的念头,并以东南大学免试研究生身份申请清华经管学院。通过悉心的准备,姚余栋如愿被经管学院免试录取,从此奠定了向经济学家转型的基础。在清华园的学习生活中,姚余栋展现出了较全面的综合素质。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他秉承清华人“又红又专”的传统,毅然担任了经管学院研究生管理助理和班长的职务,三年的学习时间里,他不仅多次获得奖学金,工作上也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可。清华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誓言,更是在姚余栋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天下午校园广播中都会号召大家走出课堂、去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强健体魄,使很多清华学子都养成了长期运动的好习惯。在必赢贵宾会3003am第18届运动会上,院领导安排姚余栋参加了5千米和一万米的比赛。虽然之前没有参加过一万米的比赛,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但是,姚余栋坚持了下来,最终获得了5千米亚军和一万米第七名。“想给学院争取荣誉,就挺下来了。”回忆起这段往事,姚余栋感慨道,这次经历挑战了自己的极限,在后来工作中处于逆境时都会想起这件事。

“师恩似海,终生难忘。”谈起清华的老师,姚余栋不无感触。在跟随徐国华老师去洛阳矿山机械厂做调研的日子里,徐老师引入案例教学,生动深刻地剖析了如何打破“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思维定势,使姚余栋接触了管理学的大量知识。在求学中,姚余栋与董新保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董老师“三个终身”的嘱托,终身为人正直、终身学习终身锻炼,也成为姚余栋多年来为人、为学、做事的大原则。

十年漂泊,拳拳赤子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那短暂而有风险的人生价值”。自从1991年,20岁的他下决心改学经济学,便立志投身到中国经济改革和建设的历史洪流,将自己微小的生命融入中华民族经济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时至今日已整整20年,他矢志不渝。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说,“我对经济学的执着沉迷,说到底,就是为了解答一个困扰了好几代求索真理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怎样才能振兴百年积弱的中国。”林毅夫也曾感慨,“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书桌上。”

2005年10月3日,当美联航的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瞬间,姚余栋无比激动,“终于又回到了这片亲切、钟爱的土地。”在国外漂泊了十年,姚余栋无论是求学剑桥,还是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他的心始终牵挂着祖国。

清华毕业之后,姚余栋来到剑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剑桥非常鼓励自主研究,在博士论文选题上也体现了这一点。姚余栋敏锐地发现当时中国省级经济问题的研究很欠深入,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长期存在,从省级层面研究经济增长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于是,他在剑桥求学期间致力于研究中国省级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收入系统。经过刻苦的钻研,他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剑桥老师的一致认可,一次即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在剑桥求学期间,他本打算毕业后立即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然而随着眼界的不断开阔,发现自己的积累还不够,于是对未来制定了进一步的规划——用五年左右时间去世界顶尖金融领域锻炼学习。在相继进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以后,姚余栋怀着主动学习的想法,将经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五年间里,他深入研究区域经济,掌握了最基本、最核心的技能。

在国外的时间愈久,姚余栋回国的念头愈加强烈。恰逢2005年黑龙江省招商局面向全球选聘副局长,黑龙江是姚余栋父亲的出生地,也算半个故乡。“能用所知所学为家乡工作是件很骄傲的事情。”于是,姚余栋放弃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银饭碗”,应聘黑龙江省招商局。几年来在基层政府的工作,他深切体会到新时期“中央改革,地方创新,个人创业”相结合的中国模式带来的经济腾飞。“回到祖国,亲身经历这些变化,参与家乡的建设,是我作为一名经济学者最荣幸的事情。”

激扬文字,点燃中国梦想

“什么是中国经济的千年之谜?为什么中国近代经济沉沦?建国后中国经济成功的原因在哪里?未来几十年我们将以怎样的方式和战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些问题一直在姚余栋脑海中萦绕,经过多年研究和思索,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汇聚成《重燃中国梦想--中国经济公元1年到2049年》一书,以系统而全新的观点,第一次在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里对中国经济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并对未来四十年的发展进行了科学预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说,“在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举世瞩目之际,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对发展、改革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之必要性。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稳定增长,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认真研究了有关增长和发展的理论和战略,借鉴了成功的发展经验。《重燃中国梦想》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博士称它是“一本把宏大视野、广博研考、理性深思、学术创新和晓畅话语聚合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力作”;这本著作还得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司长范恒山、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主任贺立平、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等人的极力推荐。该书被评为2010年财经类畅销书之一。浙江省还列为全民读物之一。

这本书十易其稿,倾注了姚余栋多年来对中国经济的研究、一年多深夜中的艰辛笔耕以及近40年的人生经历。他长期从事中国经济方面的研究,早有撰写此书的念头,但最终促使他下决心的是与吴晓波的亚布力之约。2008年1月,他与吴晓波在黑龙江省亚布力相遇,畅叙良久,相见恨晚。吴晓波认为,2009年是共和国建立60周年,中国需要一本从经济角度回顾历史并展望未来的书,并以自己写作《激荡三十年》的过程为例,鼓励他站在全球经济发展的高度,从经济大历史、经济大未来的角度撰写一部经济学专著。姚余栋查阅了建国40周年和50周年的经济文献,发现尚缺乏对经济历史大跨度的总结,于是更加坚定了他撰写此书的决心。在历经无数次的修改和考究,他最终将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该书中,实现了与吴晓波的“约定”,并在祖国六十华诞前出版。

姚余栋依据大量的经济数据和严谨的论证,在该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经济学发展的新范式——马克思-库恩定律,从供给角度提出了垂直但跳跃的总供给模型;以经济大历史观的宏大角度来考察,把从公元1年到2049年划分为“辉煌时代、危机时代、创业时代、价格时代、品牌时代、创新时代”6个阶段,提出了包括“中央改革、地方创新、个人创业”的“中国模式”。他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经济,提出了重燃中国梦想的历史命题。此书给出的一个预测:中国的GDP总量将在2029年超过美国,到2049年--也就是新中国100周年的时候,为美国的至少3倍。中国继5 000年前第一次经济革命(农业革命)之后,再次点燃“中国梦想”的经济圣火,取得罕见的重新崛起,产生的全球性效应还在延续,并将深刻地改变人类未来的经济前途和命运。中国由于对工业革命的想象力不足造成的近代经济沉沦只发生过一次,1949年以来重燃的“中国梦想”,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能目睹其壮美绚丽的过程是何等难得。

“中国梦想”,这是在采访过程中他提到最多的四个字,无论是在大洋彼岸,还是在祖国边陲,姚余栋都在追寻着和思考着。人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想。姚余栋在《重燃中国梦想》一书“后记”中写道,“我有一个中国梦想,就是活到2049年,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的那一天,如果我能获得‘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这一句评价,就此生无憾”。

采访时间:2011年9月14日

采访地点:清华经管学院舜德楼会议室

采访:邢立君、王万忻、王东(学生记者)

撰稿:王东(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