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童健,清华经管学院2013级博士生。毕业后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工作。回顾四年的科研生活,童健用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来形容: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博需要明晰自己读博的原因,并具备从事科研的兴趣,热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童健
童健
距离离开清华园不剩两个月的时间,时至今日回想起来,我仍然觉得不可思议。一直以来,博士毕业仿佛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博资考、发paper、博士论文……充实着四年的博士生活,不知不觉中接近了红色的终点,整个人反而觉得空落落,喜怒哀乐都不复存在,愈加的平静。
很多人问我当年为什么选择来清华经管读博。美丽的校园、一流的学术、务实的校风是必赢贵宾会3003am的代名词,也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求学场所。细数来看,首先,读博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对于金钱来说,在清华读博的机会更是一种稀缺资源,读博完成和实现本身就是一种经历、一种财富、一种收获;其次,清华经管师资力量雄厚,具有系统的培养体系,有助于我在科研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在清华经管读博可以有机会聆听大师的声音,与最聪明的人相处,聆听他们在学术、做人方面的感受和教诲将让我受益终生。于是,我在2012年7月参与清华经管的夏令营,并有幸在2013年9月成为一名清华人。
毕业之际,也有很多人问我在经管这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初一思考总觉得这个问题很大难以回答,再一深思我想最简短的答案就是“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这也是专业教育区别于通识教育给予我们最大的收获。博士在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现在的博士,是一个以科学研究为职业导向的训练过程,科研能力的养成是我未来工作学习的基础。遗憾总是难免的,如没有发表高质量的英文论文、因为博士论文预答辩而放弃的国际会议,等等,但我们还得继续向前。
在经管读博以来,我最大的改变是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人生总是有起伏,高潮和低谷时有发生。清华教会我,任何时候都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把每一次低潮期作为高潮期的准备。经过清华经管四年的历练,现在遇到任何事都觉得云淡风轻。
回顾博士期间的科研生活,从初始的彷徨到现在的成长,我想借用国学大师、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先生的“三重境界”论来讨论科研。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博士生科研工作的第一步是一览学科概括,把握前沿研究,通过对前沿文章思考、挑毛病来养成独立思考和寻找问题的能力,明晰研究方向。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科研工作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废寝忘食、孜孜以求,攻克难关,做到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科研工作需要不断积累、下足功夫,做研究时要精益求精,不怕失败,并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等到豁然开朗、水到渠成的时候。
导师武康平老师在博士期间对我的帮助最大,“做研究一定要不断开拓视野,多和相关领域的人交流”是武老师一贯的育人观点。武老师一直鼓励我们在科研问题上敢于与他争论,树立自己的见解,让我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开展研究工作。正是在武老师的帮助下,我围绕着热点问题和个人兴趣积极展开研究工作,在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公共财政政策、环境财税政策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并陆续在《经济研究》、《数量经济经济研究》、《经济学报》和“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转眼间博士四年的生活即将画上句号,面对众多的毕业选择,我选择去业界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工作。宏观经济研究是将经济研究理论及工具运用到现实中,力图得出对证券投资有价值的分析、判断和预测。选择这份工作的理由有两个:第一,契合我的个人兴趣,七年的经济学学习让我产生了对宏观经济研究的浓厚兴趣;第二,宏观经济研究可以将博士期间的经济学研究框架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毕业前,我将自己的这一段经历与大家分享,希望告诫学弟学妹引以为戒。读博需要明晰自己读博的原因,并具备从事科研的兴趣,热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学术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坚持用王国维先生的“三重境界”论来定位自己的科研工作,三件事情在科研工作中极为重要,一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把握自己所做问题在学科中重要性的能力,三是做出自己的特色。(供稿:教学办责编:乔蓉)